这种紧张感,直到开始整理后,才慢慢得以接纳。记得在分享“练字”心得时,有人留言说:“你真没练字的天分。”精细动作没天分,这我是承认的。但是,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,只要练好整理心法、摸到专注的门道,也就有了治理手残的基础。
之前的改善与瓶颈
说起来,导致我手残的原因不止一种。比意识到“注意力凹陷”问题更早的时候,在分享家务和练字心得时,我主要说的是“消除潜意识紧张”问题(后台回复“专注”阅读)。
那对我而言,的确产生了一轮“飞跃”的效果。不仅是写字,各种需要动手的任务,包括家务、整理、练琴等等,都因为紧张情绪的消失,突然变得轻松顺利起来。
不过老实说,虽然那段时期写字有了刚骨、各种事务间连续进行的效率提高了不少,但是却没有克服“手残”的问题。写字无法挥洒自如、做事时仍然需要一板一眼、慢慢地做。我也因此再次陷入了瓶颈。
新体验
这回效率再次提升,是因为我发现了“平衡感觉与行动”的心法决窍,并且有针对性地做了练习。
尽管最近并没有专门练字,但日常书写中那种“挥洒自如”的感觉却日渐浓郁起来,常常出乎意外地写出我梦寐以求了很久、却从未写出过的漂亮连笔。
不仅是写字,我在其他很多琐事上都逐渐感受到了这种“控制力”。那些在达人们看来,“只需要动动手指”的小事,在我的印象里就像泰山压顶一样可怕,能躲则躲、能省则省。
没想到,如今的我也可以真心享受这些繁琐的细劳,从中细细品味手指日渐灵活有力的感觉,尽情体验“反应日渐灵敏、每个动作都干净利落、稳准狠”的快感。
以前,每次做完事抬头一看,时间已经比预想的多转了好几圈,精神又会受到打击,更丧了。现在,每次抬头看到行走缓慢的时钟,我反而忍不住要检查一下:是不是钟坏了?这个感觉真的很神奇。我想,做事是否高效、是否手残,并不是由表层意识控制,而是由潜意识的状态决定的。
1
“手巧”的实质是平静地控制
亲身体验到“手稳”的感觉后,不得不说,“不手残”的感觉和我以前所想象的很不相同。
以前看别人挥墨自如、或是施展利落的切菜刀功、捏面人、做煎饼、收拾家务等手工任务时,我总以为:“他们能做得这么快,一定是利用了惯性力。”
而实际上,虽然这些精细动作很迅速,但是全程都在使用“内力”(即是由自身内部的神经、肌肉主动控制的力),并不依赖惯性,大部分时间还要有意识地对抗惯性。
而且,虽然要主动使力,但是精神上却是放松、平静的。
我之所以这么长时间都摸不准这个感觉,最主要的原因,可能是因为潜意识的紧张感造成肌张力过强。由于我一直都处于“用力过猛”的状态,不仅做不到放松平静、反而因为屡屡失败而加剧了不甘和急躁的心情。这与“适量”背道而行。
另一方面,身体肌肉长期紧张就会容易疲劳。我在做事时常常会无法自控地产生一种软塌塌的无力感,不是没有体力,而是没有精力,动不起来。为了对抗这种无力感,我唯一的办法就是“憋出一股蛮力”。这又离“巧力”越来越远。
这怎么看都是一个死循环。如果不是整理,我恐怕会永远被困在里面,到死也搞不懂“为什么我总是比别人笨”。
2
控制的基础是“均衡感觉”
不过,消除了潜意识紧张感之后,我的做事速度仍然很慢,这说明,我没有立即获得全面的控制感。所缺的方法之一的正是“均衡感觉”。
所谓“均衡感觉”,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,相对平均地分布在手眼之间,做到心手眼三联动。当然,如果是弹琴或做饭一类,需要用到听觉、嗅觉、味觉的任务,则需要四感联动、甚至六感联动。可能这里听起来很难,但其实只要把之前几个阶段的整理练习做到位、心理障碍消除掉,这一步做起来是很容易的。否则,我怎么可能在完全没知识、没经验的条件下,这么轻易地体验到呢?那些天生就行为敏捷、动作准确的人,又怎么可能天生就能轻易做到呢?
回顾我自己的弯路,以前又急躁、又习惯于只看表面,做什么都喜欢把注意力全部放在“眼”和“脑”上(前面说的“几感联动”没有提到脑,因为我个人感到,脑是可以不使用的),时刻挂念着“想象出来的完美”。
如果要按字面来理解,这样一个劲地执迷着自己想象中的“美好形象”,似乎也是在“专注”啊。但是,这种表面的“专注”忽视了对手指施以主动控制,反而会因为执迷而杂念丛生、达不到专注的目的。
加上潜在紧张情绪使得肌张力过强,我的手指很僵硬、不灵活。要用到工具的情况,更是把工具紧紧握死,根本没办法灵活运力。多重原因作用之下,我不手残才奇怪呢。
这一步正确的做法是:放下脑中对“完美”的执念,真正理解到“我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完美了”。然后,全心全意通过感觉来收集决策信息,根据每时每刻的信息变化而主动改变身体和手指的发力状态。
多说一句,当我领悟到这种感觉时,脑子里开始闪过小时候在武侠电影里看过的“气沉丹田”、“收发自如”、“稳而不僵”等关于练功夫的神秘语句和画面。似乎,修炼专注力的功夫,大致就是这种感觉。
精细运动与专注力
在科学研究方面,精细运动与专注力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依据的。
我在学习育儿的时候,看到很多资料都提到“要提高孩子的专注力,就要加强训练孩子的精细运动”。本来想在这里引用一点资料,但是没有找到写得比较好、有专业参考资料的那一篇,以后找到再增补吧。
刚开始我也无法理解:精细运动用专注力有什么关系?现在才猛然明白:原来,这一步是要让孩子不被打扰地掌握“主动控制精细运动的勇气”啊。这类文章大都会有这样的提示:“孩子做精细运动的时候,父母不要为了‘做得不够好’而插手打扰或代劳。”
虽然这样说会有点“对号入座”之嫌,但我也的确是从小就总被大人嫌“做得不好”或者“有时间做这些没用的,不如多读点书”,像家务或玩乐等需要精细运动的事情,都被阻止或插手代劳的。我对其中的影响深有体会。这些都在以前的文章里叨了很多,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结语
关于“手残”的部分,先说这些。后面还会有一篇文章,专门总结这个阶段“践行专注”需要了解的整理要点。
明天我们继续聊《卦爻单解》,接下来该说“震巽”还是该说“艮兑”,我也犹豫过。思来想去,还是从内部变化开始说吧,明天讲“震巽”的经卦和六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